從出軌事件,看見社會的安全性迷思

列車之下:遍布黑箱的技術結晶
  普悠瑪自強號列車出軌事故至今已過將近一個年頭,今年六月初宜蘭地檢署偵查結束,起訴司機員等三人。當我們回過頭來看,可以發現當時無論是台鐵對外發布的聲明稿、事後立委質疑與抨擊台鐵的說詞、後續公佈的通聯記錄、又或在各大媒體中出現頻率極高的「ATP系統」……等,在這些議論紛紛的資訊中,有一個是非判斷極為關鍵的現象──人們對於專業技術語彙的不理解以及無從理解。
  無從理解的原因眾多,可能是對於文章中技術名詞陌生、或是無法驗證文章的技術說明的對錯,最多只能透過文字,經由訪問「相關人士」所得出的結論來理解。這種現象在兩篇立場相背的報導中更顯得明顯,這讓閱聽人更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情境,因為他們難以根據有限知識或經驗,檢視文章內容的正確性,進而無從判準。
  這其實是技術物自發展以來,難免會產生的黑箱性質。但是當科技與技術日益進步,發展愈來愈健全,人們也會在無意識之間,漸漸習慣與接受這些科技黑箱,並與之共同生活著,產生一種「安全性迷思」。

黑箱背後:根深蒂固的安全性迷思
  我們回到普悠瑪事故來看。當鐵路平穩安全的發展,更進一步追求便利與效率的背後,人們已在無意識裡建立「鐵路系統(硬體)是安全、穩定的」的預設,這種「安全性迷思」在鐵路的平穩發展、而且沒有重大事故發生的情況下深入人心。所以人們不曾去質疑,這些科技的安全性與發展可能,進而「忽略」了真正的問題──對這些技術物的管控與檢驗。
  我們或許可以用幾條線條,快速描繪出鐵軌和列車的形象,但我們對它的瞭解也僅止於此。無論是從列車、鐵軌整體的技術系統引進,或是列車養護、實際運作模式……等,關於鐵路運作的任何一部分,都是鮮少被社會大眾了解的。我們只將它視為是理所當然的、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。當鐵路融入我們的生活以後,大家比起安全性的問題來說,更加注重那些便利性的標誌,像是準點發車、眾多選擇的班次……等。不知不覺中,人們開始忽視了具備專業素養的技術、與維護的重要性。

不必拆解,但請至少「看見」黑箱
  這並不是指我們必須了解「所有」生活裡接觸到的技術物。而是要提醒大家,請和這些技術拉開一點距離,培養一種安全性的意識。而不是不了解、也不願意去瞭解,然後就依照生活經驗(火車沒出事),簡單直觀的預設硬體技術是安全的、穩定的(火車是安全可靠的)。否則這種對於安全性的迷思,只會加深各種技術物的黑箱性質,永遠只有「專業人士」有權力、有能力去理解他,而民眾只能在外頭霧裡看花。
  甚至,在事發新聞報導的當下,許多的網路留言或報導均猜測,事故肇因可能為「超速」、或是「煞車系統」這種駕駛操作(軟體)的問題,完全忽視技術層面,列車與鐵路系統的硬體設備檢修問題。這正是安全性迷思的表徵,也是完全忽視技術黑箱的結果。因為安全性迷思,使人們直覺性的聯想到軟體的操作性因素,而不是技術物(硬體)上的缺失。直到事後,檢方列出了事故發生的各個面向,包含人為疏失、硬體設備等的問題時,才有部分民眾開始注意到,這些充斥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技術黑箱。

社會的責任:淡化黑箱
  當然我也不否認,當今社會也存在著問題,社會缺乏類似於各類「食品安全標章」的轉譯機制。這些轉譯機制能將高技術性質的問題,轉化為民眾可以信賴的指標(如看到食品安全標章即能夠有較高的信賴感),讓技術物的技術層面以較「親民」的方式示人。
  本文並不是要探討事故的發生因素、或是責任歸咎,本文是站在一個閱聽民眾的角度,從事故後的檢討聲浪中,看見社會的安全性迷思,看見人民在事故前不曾意識到的問題、與鮮少要求政府單位把關的冷漠,直到重大事故發生時,才有人開始要求檢討與反省。但這些都只是事後諸葛,因為傷害早已造成。若再深入的思考,難道事故的發生,與無視安全的使用者毫無關聯嗎?
  我認為這種「安全性迷思」的黑箱,不只存在於這次發生的事故中。甚至存在於核能、交通系統……等多種議題中,社會需要建立起機警的思維,打破這種迷思。這並不是指人民要毫無根據的質疑每一種技術的安全性,而是在一定的「檢驗機制」下相信技術的安全性,若政府缺乏相關技術的檢驗機制,那麼每個人民都有責任對此提出異議,監督政府發揮其應有的功能。

Post a Comment

較新的 較舊